# 动态规划

# 初识动态规划

下面 👇 先通过两个非常经典的动态规划问题模型,向你展示我们为什么需要动态规划,以及动态规划解题方法是如何演化出来的。

# 0-1 背包问题

对于一组不同重量、不可分割的物品,我们需要选择一些装入背包,在不超过背包最大重量限制的前提下,背包中物品「 总重量 」的最大值是多少呢?

我们假设背包的最大承载重量是 9。我们有 5 个不同的物品,每个物品的重量分别是 2,2,4,6,3

我们把整个求解过程分为 n 个阶段,每个阶段会决策一个物品是否放到背包中。每个物品决策(放入或者不放入背包)完之后,背包中的物品的重量会有多种情况,也就是说,会达到多种不同的状态。

每一层不同状态的个数都不会超过 w 个 ( w 表示背包的承载重量 )

我们用一个二维数组 states[n][w+1],来记录每层可以达到的不同状态。

0 个( 下标从 0 开始编号 )物品的重量是 2 要么装入背包,要么不装入背包,决策完之后,会对应背包的两种状态,背包中物品的总重量是 0 或者 2。我们用 states[0][0]=truestates[0][2]=true 来表示这两种状态。

1 个物品的重量也是 2,基于之前的背包状态,在这个物品决策完之后,不同的状态有 3 个,背包中物品总重量分别是 0 ( 0 + 0 )2 ( 0 + 2 or 2 + 0 )4 ( 2 + 2 )。我们用 states[1][0]=truestates[1][2]=truestates[1][4]=true 来表示这三种状态。

以此类推,直到考察完所有的物品后,整个 states 状态数组就都计算好了。

2020-08-18-08-25-41 2020-08-18-08-25-53


// weight:物品重量,n:物品个数,w:背包可承载重量
public int knapsack(int[] weight, int n, int w) {
  boolean[][] states = new boolean[n][w+1]; // 默认值 false

  // 第一行的数据要特殊处理
  states[0][0] = true;

  if (weight[0] <= w) {
    states[0][weight[0]] = true;
  }

  // 动态规划状态转移
  for (int i = 1; i < n; ++i) {

    // 不把第 i 个物品放入背包
    for (int j = 0; j <= w; ++j) {
      if (states[i - 1][j] == true) states[i][j] = states[i - 1][j];
    }

    //把第i个物品放入背包
    for (int j = 0; j <= w-weight[i]; ++j) {
      if (states[i - 1][j] == true) states[i][j + weight[i]] = true;
    }
  }

  // 输出结果
  for (int i = w; i >= 0; --i) {
    if (states[n - 1][i] == true) return i;
  }

  return 0;
}

这就是一种用动态规划解决问题的思路。我们把问题分解为多个阶段,每个阶段对应一个决策。我们记录每一个阶段可达的状态集合。然后通过当前阶段的状态集合,来推导下一个阶段的状态集合,动态地往前推进

代码的时间复杂度非常好分析,耗时最多的部分就是代码中的两层 for 循环,所以时间复杂度是 O(nw)O(n*w)n 表示物品个数,w 表示背包可以承载的总重量。

# 0-1 背包问题 ( 升级版 )

我们刚刚讲的背包问题,只涉及背包重量和物品重量。我们现在引入物品价值这一变量。对于一组不同重量、不同价值、不可分割的物品,我们选择将某些物品装入背包,在满足背包最大重量限制的前提下,背包中可装入物品的「 总价值 」最大是多少呢?

把整个求解过程分为 n 个阶段,每个阶段会决策一个物品是否放到背包中。每个阶段决策完之后,背包中的物品的总重量以及总价值,会有多种情况,会达到多种不同的状态。

用一个二维数组 states[n][w+1],来记录每层可以达到的不同状态。不过这里数组存储的值不再是 boolean 类型的了,而是当前状态对应的最大总价值


public static int knapsack3(int[] weight, int[] value, int n, int w) {
  int[][] states = new int[n][w+1];

  // 初始化states
  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
    for (int j = 0; j < w+1; ++j) {
      states[i][j] = -1;
    }
  }

  // 第一行的数据要特殊处理
  states[0][0] = 0;
  if (weight[0] <= w) {
    states[0][weight[0]] = value[0];
  }

  //动态规划,状态转移
  for (int i = 1; i < n; ++i) {

    // 不选择第i个物品
    for (int j = 0; j <= w; ++j) {
      if (states[i-1][j] >= 0) states[i][j] = states[i-1][j];
    }

    // 选择第i个物品
    for (int j = 0; j <= w-weight[i]; ++j) {
      if (states[i-1][j] >= 0) {
        int v = states[i-1][j] + value[i];
        if (v > states[i][j+weight[i]]) {
          states[i][j+weight[i]] = v;
        }
      }
    }
  }

  // 找出最大值
  int maxvalue = -1;
  for (int j = 0; j <= w; ++j) {
    if (states[n-1][j] > maxvalue) maxvalue = states[n-1][j];
  }

  return maxvalue;
}

时间复杂度也是 O(nw)O(n*w)

# 动态规划理论

这一部分,主要讲动态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。学完这节内容,可以帮你解决这样几个问题:

  • 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动态规划解决?、
  • 解决动态规划问题的一般思考过程是什么样的?
  • 贪心、分治、回溯、动态规划这四种算法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?

# 一个模型三个特征

一个模型 」指的是动态规划适合解决的问题的模型。我把这个模型定义为「 多阶段决策最优解模型

  • 我们一般是用动态规划来解决「 最优问题 」。而解决问题的过程,需要经历多个「 决策阶段 」。每个决策阶段都对应着一组「 状态 」。然后我们寻找一组「 决策序列 」,经过这组决策序列,能够产生最终期望求解的「 最优值 」。

三个特征 」它们分别是:

  • 最优子结构,指的是,问题的最优解包含子问题的最优解。反过来说就是,我们可以通过子问题的最优解,推导出问题的最优解。
  • 无后效性,有两层含义,第一层含义是,在推导后面阶段的状态的时候,我们只关心前面阶段的状态值,不关心这个状态是怎么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。第二层含义是,某阶段状态一旦确定,就不受之后阶段的决策影响。
  • 重复子问题,不同的决策序列,到达某个相同的阶段时,可能会产生重复的状态。

🌰 假设我们有一个 n 乘以 n 的矩阵 w[n][n]。矩阵存储的都是正整数。棋子起始位置在左上角,终止位置在右下角。我们将棋子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。每次只能向右或者向下移动一位。从左上角到右下角,会有很多不同的路径可以走。我们把每条路径经过的数字加起来看作路径的长度。那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长度是多少呢?

2020-08-18-12-30-18

我们先看看,这个问题是否符合「 一个模型 」?

  • (0, 0) 走到 (n-1, n-1),总共要走 2*(n-1) 步,也就对应着 2*(n-1) 个阶段。每个阶段都有向右走或者向下走两种决策,并且每个阶段都会对应一个状态集合。
  • 我们把状态定义为 min_dist(i, j),其中 i 表示行,j 表示列。min_dist 表达式的值表示从 (0, 0) 到达 (i, j) 的最短路径长度。
  • 所以,这个问题是一个多阶段决策最优解问题,符合动态规划的模型。

2020-08-18-12-32-40

我们再来看,这个问题是否符合「 三个特征 」?

  • 我们可以用回溯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如果你自己写一下代码,画一下递归树,就会发现,递归树中有重复的节点。重复的节点表示,从左上角到对应的节点,有多种路线,这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中存在「 重复子问题 」。
  • 如果我们走到 (i, j) 这个位置,我们只能通过 (i-1, j)(i, j-1) 这两个位置移动过来,也就是说,我们想要计算 (i, j) 位置对应的状态,只需要关心 (i-1, j)(i, j-1) 两个位置对应的状态,并不关心棋子是通过什么样的路线到达这两个位置的。而且,我们仅仅允许往下和往右移动,不允许后退,所以,前面阶段的状态确定之后,不会被后面阶段的决策所改变,所以,这个问题符合 「 无后效性 」这一特征。
  • 因为只有可能从 (i, j-1) 或者 (i-1, j) 两个位置到达 (i, j)。也就是说,到达 (i, j) 的最短路径要么经过 (i, j-1),要么经过 (i-1, j),而且到达 (i, j) 的最短路径肯定包含到达这两个位置的最短路径之一。换句话说就是,min_dist(i, j) 可以通过 min_dist(i, j-1)min_dist(i-1, j) 两个状态推导出来。这就说明,这个问题符合「 最优子结构

# 动态规划解题思路

解决动态规划问题,一般有两种思路。我把它们分别叫作「 状态转移表法 」和「 状态转移方程法

# 状态转移表法

一般能用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,都可以使用回溯算法的暴力搜索解决。所以:

  1. 当我们拿到问题的时候,我们可以先用简单的回溯算法解决,然后定义状态,每个状态表示一个节点,然后对应画出递归树。
  2. 从递归树中,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来,是否存在重复子问题,以及重复子问题是如何产生的。以此来寻找规律,看是否能用动态规划解决。
  3. 找到重复子问题之后,接下来,我们有两种处理思路:
    • 第一种是直接用回溯加「 备忘录 」的方法,来避免重复子问题。从执行效率上来讲,这跟动态规划的解决思路没有差别。
    • 第二种是使用动态规划的解决方法,状态转移表法。

下面讲解什么是『 状态转移表法 』:

  1. 我们先画出一个状态表。状态表一般都是二维的,所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二维数组。
  2. 其中,每个状态包含三个变量,行、列、数组值。
  3. 我们根据决策的先后过程,从前往后,根据递推关系,分阶段填充状态表中的每个状态。
  4. 最后,我们将这个递推填表的过程,翻译成代码,就是动态规划代码了。

🌰 现在,我们来看一下,如何套用这个状态转移表法,来解决之前那个「 矩阵最短路径 」的问题?

解决这个问题的「 回溯算法 」如下:


private int minDist = Integer.MAX_VALUE; // 全局变量或者成员变量
// 调用方式:minDistBacktracing(0, 0, 0, w, n);
public void minDistBT(int i, int j, int dist, int[][] w, int n) {
  // 到达了n-1, n-1这个位置了,这里看着有点奇怪哈,你自己举个例子看下
  if (i == n && j == n) {
    if (dist < minDist) minDist = dist;
    return;
  }
  if (i < n) { // 往下走,更新i=i+1, j=j
    minDistBT(i + 1, j, dist+w[i][j], w, n);
  }
  if (j < n) { // 往右走,更新i=i, j=j+1
    minDistBT(i, j+1, dist+w[i][j], w, n);
  }
}

有了回溯代码之后,接下来,我们要画出递归树,以此来寻找重复子问题。

  • 一个状态包含三个变量 (i, j, dist),其中 ij 分别表示行和列,dist 表示从起点到达 (i, j) 的路径长度。
  • 我们看出,尽管 (i, j, dist) 不存在重复的,但是 (i, j) 重复的有很多。对于 (i, j) 重复的节点,我们只需要选择 dist 最小的节点,继续递归求解,其他节点就可以舍弃了。

2020-08-18-13-40-45

我们画出一个二维状态表,表中的行、列表示棋子所在的位置,表中的数值表示从起点到这个位置的最短路径。

2020-08-18-13-41-46 2020-08-18-13-42-21

我们将上面的过程,翻译成代码:


public int minDistDP(int[][] matrix, int n) {
  int[][] states = new int[n][n];
  int sum = 0;
  for (int j = 0; j < n; ++j) { // 初始化states的第一行数据
    sum += matrix[0][j];
    states[0][j] = sum;
  }
  sum = 0;
  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 // 初始化states的第一列数据
    sum += matrix[i][0];
    states[i][0] = sum;
  }
  for (int i = 1; i < n; ++i) {
    for (int j = 1; j < n; ++j) {
      states[i][j] =
            matrix[i][j] + Math.min(states[i][j-1], states[i-1][j]);
    }
  }
  return states[n-1][n-1];
}

尽管大部分状态表都是二维的,但是如果问题的状态比较复杂,需要很多变量来表示,那对应的状态表可能就是高维的,比如三维、四维。那这个时候,我们就不适合用状态转移表法来解决了。一方面是因为高维状态转移表不好画图表示,另一方面是因为人脑确实很不擅长思考高维的东西。

# 状态转移方程法

使用『 状态转移方程法 』需要分析,某个问题如何通过子问题来递归求解,也就是所谓的「 最优子结构 」。根据最优子结构,写出递归公式,也就是所谓的「 状态转移方程 」。

🌰 还是拿刚才的例子来举例。根据最优子结构,得到的状态转移方程如下:

min_dist(i, j) = w[i][j] + min(min_dist(i, j-1), min_dist(i-1, j))

状态转移方程是解决动态规划的关键。如果我们能写出状态转移方程,那动态规划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一大半了,而翻译成代码非常简单。

下面我用递归加「 备忘录 」的方式,将状态转移方程翻译成来代码:


private int[][] matrix = {
  {1359},
  {2134},
  {5267},
  {6843}
};

private int n = 4;
private int[][] mem = new int[4][4];

public int minDist(int i, int j) {
  if (i == 0 && j == 0) return matrix[0][0];
  if (mem[i][j] > 0) return mem[i][j];

  int minLeft = Integer.MAX_VALUE;

  if (j-1 >= 0) {
    minLeft = minDist(i, j-1);
  }

  int minUp = Integer.MAX_VALUE;
  if (i-1 >= 0) {
    minUp = minDist(i-1, j);
  }

  int currMinDist = matrix[i][j] + Math.min(minLeft, minUp);
  mem[i][j] = currMinDist;
  return currMinDist;
}

# 四种算法思想比较

我们将这四种算法思想分一下类,那贪心、回溯、动态规划可以归为一类,而分治单独可以作为一类,为什么这么说呢?

  • 前三个算法解决问题的模型,都可以抽象成我们今天讲的那个「 多阶段决策最优解模型 」。
  • 而分治算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大部分也是「 最优解问题 」,但是,大部分都不能抽象成多阶段决策模型。

回溯算法是个 “万金油”。基本上能用的动态规划、贪心解决的问题,我们都可以用回溯算法解决。回溯算法相当于穷举搜索。穷举所有的情况,然后对比得到最优解。不过,回溯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非常高,是指数级别的,只能用来解决小规模数据的问题。对于大规模数据的问题,用回溯算法解决的执行效率就很低了。

尽管动态规划比回溯算法高效,但是,并不是所有问题,都可以用动态规划来解决。能用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,需要满足三个特征,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和重复子问题。在重复子问题这一点上,动态规划和分治算法的区分非常明显。分治算法要求分割成的子问题,不能有重复子问题,而动态规划正好相反。动态规划之所以高效,就是因为消除了回溯算法实现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子问题。

贪心算法实际上是动态规划算法的一种特殊情况。它解决问题起来更加高效,代码实现也更加简洁。不过,它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更加有限。贪心算法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,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和贪心选择性

  • 贪心选择性 」**的意思是,通过局部最优的选择,能产生全局的最优选择。**每一个阶段,我们都选择当前看起来最优的决策,所有阶段的决策完成之后,最终由这些局部最优解构成全局最优解。
上次更新: 8/19/2020, 1:55:41 AM